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

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首页|申报书|成果报告|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支撑材料|主要完成人
成果报告
    成果形成背景与基本思路
    成果核心内容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成果主要创新点
    成果的推广应用
    成果形成背景与基本思路
    成果核心内容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成果主要创新点
    成果的推广应用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学校成立通识核心课程研究组,由理论研究、教学团队和管理改革三个小组构成,共同推进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

(1)建构了新时代农业特色通识教育理念

依托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江苏省教改课题,调研了中国涉农人才培养及就业情况,研究了中外农业教育发展史和一流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分析了农林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农业特色”通识教育理念:明晰高等农业教育亟需跨越传统教育范式,改进农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在知识维度,应具有广博的知识跨度,在研究树木之前先看看森林;在能力维度,应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创造性地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在素质维度,应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理解和知农爱农情怀。

(2)设计了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

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改变了过去通识课、素质课和公共课不分的现象,明确了通识核心课程功能定位。以一流大学通识教育共识为底色,结合农林高校学科特点和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用“通特结合”方式,构建通识核心课程体系(40门),并嵌入1/3的农业特色课程,具体包括六大类。文学艺术:中文写作必修,在共识基础上增加民间艺术。历史研究:在多维简史基础上增加世界农业文明史和南农简史。社会分析:聚焦大国三农、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主题。哲学方法:加强农业伦理和逻辑方法训练。科学探索:以一级学科为基准的跨学科概论课。外国文化:在跨区域跨文化基础上,推出“一带一路”特色课。核心课程均为课程思政示范立项,强化理想信念和价值引领,出版了《世界农业文明史》等系列教材,建设了“秾”味思政微课、金善宝大讲堂、农博馆和校史馆里沉浸式公开课等教学资源。

(3)改进了通识核心课程教师教学方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所有核心课中建立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多数课程有5名以上教授。邀请北京大学等名校名师分享教学经验,通过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提升教师对通识核心课教学目的、意义和方法的认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4)优化了通识核心课程学生学习方法

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构建新形态立体化数字课程。编制课程简介及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有目的选修课程。设计学生问卷,及时反馈教学问题和建议。推行研究性学习考核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反转课堂、小组交流、课程作业和开卷考试,减少纯记忆性考核,注重题目的广度和开放性,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及对所学知识的再加工,巩固课堂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