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

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首页|申报书|成果报告|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支撑材料|主要完成人
申报书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成果的创新点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推荐单位意见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成果的创新点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推荐单位意见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累计有101213人次学生选修了906门次通识核心课程学分,学生对课程的授课满意度达95%。通识课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宽了视野、了解了三农,增进了跨学科跨文化理解,提高了专业学习兴趣,提高了对农业未来发展的信心。第三方调查显示,学生认为通识核心课对解决问题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从通识课催生的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在国际和全国比赛中屡获殊荣,学生升学率提高10%,在农业及相关领域就业率明显上升。

(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形成系列品牌

建成一批线上线下课程、教材等优质资源,在保证本校教学效果的同时,得到校外广泛使用。9门通识课获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或国家一流课程,出版9门数字课程,5部教材获评农业农村部或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教材,“新农科背景下的通识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及应用”获评2020年度中国高教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世界农业文明史》获2020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优秀教材奖,《生命科学概论》主讲教师在“江苏好大学”直播课堂讲授“生命科学与人类未来”,在线观众达200万人。《民间艺术鉴赏》获超星尔雅、爱课程154万人次学习流量,100多所高校近3万名学生获慕课证书和学分。“学习强国”推荐的称味慕课有500多所高校学生参与线上学习。

(3)理论实践成果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成果依托部省教改项目,按研究、实施和管理循序推进,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得到众多高校和媒体关注。“农业特色通识教育”概念被卓越农林教育2.0、新农科、耕读教育等文件采纳。出版《中国涉农人才培养与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在《中国农业教育》《中国农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发表论文30多篇。江苏省教改项目结题验收专家组认为:农业特色通识教育相关研究成果和核心观点对新农科建设政策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我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成果完成人受邀在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等全国学会类会议及中外涉农高校累计作交流报告30多次。牵头成立江苏涉农高校课程教材联盟,将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推广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高校。建设成果获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100多次,中国教育报以《“南农八门课”厚植爱农情》为题,全面报道了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其在人才培养中取得的成效。